找到相关内容5890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良知与人性的进化

    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,而且是向善的。也就是说,人性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发展。孟子说,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”人向善,就像水向下流一样,是不变的规律。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。所以,...

    聂瑞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291604.html
  •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——以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为核心的展开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这不是就将佛之所说当成一恒定不变的真理,而是“如来无所说”,是“佛说 般若波罗密,即非波罗密”,是“如来说诸微尘非微尘,是名微尘,如来说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”,是“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491607.html
  • 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

    居士团体与法相应的成长。   因此本文之中一些对现代禅的批评,都是过往的印象,而不代表那是笔者对他们「不变」的看法。这也印证了佛法所说的「诸行无常」。以此类推,本文中对台湾佛教某些团体的看法,也只是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291832.html
  • 道德系统中的德性

    并不随境遇的变迁而变迁;境遇的可变性与德性的相对不变性,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德性的稳定趋向。变或不变同时涉及时间之维,作为具体的个体,人的存在总是展开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,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,主体总是同一个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3791874.html
  • 仁寿舍利的“感应”分析

    确切来说,感的主体是众生的根机,这种根机并非固定不变,而是一时一地的特定状态。若是注重众生根机的特定状态,竺道生提出“感应有缘,或因生苦处,共于悲愍;或因爱欲,共于结缚;或因善法,还于开道,故有心而应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292052.html
  • 关于姓名文化的宗教审视

    。   现代名字中除了有家族文化的遗留外,更过的注入了父母亲的爱和特征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希望和理想。子女承袭父姓自古以来不变的规律,但先如今,为了体现父母之间的爱情和对孩子的爱,再给孩子取名时都会将两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092099.html
  •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

    随缘自适”,也正是靠主体心境的恒定,以不变应万变,“试问岭南应不好?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”(《定风波》)。只要“此心安处”,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无所谓。“我生百事常随缘,四方水陆无不便”(《和蒋夔寄茶》)...

    张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692118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大通四年,因昼寝,忽惊觉曰:“愿公复来,不可久住。”颜色不变,言终而卒,时年七十八。   这种对于佛教灵验的信仰,构成士族阶层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。当时民众的信仰活动正有上层人士支持与推动。例如观音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中)

    时虽有昼夜,但时时皆之以‘明’! 地虽有南北,但处处皆之以‘安’! 物虽有美丑,但物物皆之以‘理’!” 常者“不变”之义,不论是顺境或是逆境,皆无所变。 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192391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

    後,到深山幽谷静坐。他先实行苦行六年,每日吃一麻一米,四时风雨雷电,坐姿不变,身体消瘦,形同枯木。後来决定抛弃苦行,并在菩提树下深思七日七夜,证得正觉成佛。见《因果经》卷三、《修行本起经》卷下等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2.html